十一选五为什么停售了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十一选五为什么停售了 > 新闻动态 > 她被毛主席誉为一流人,又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,曾只身深入虎穴救夫

她被毛主席誉为一流人,又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,曾只身深入虎穴救夫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9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88年前,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,但59岁的何香凝无心准备赏月吃饼。

她正伏案奋笔疾书,给社会各界的名流夫人写信,鼓励有地位的妇女们,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,团结抗日。

其中给朱家骅夫人的信是这样写的:

“倘能在贵地组织妇女缝纫团为我将士缝制棉衣、棉被及鞋袜等项,组织烹饪队,为我将士制造干粮等等,输送前方,实为目前必须之任务。望夫人登高一呼,则贵省妇女必能群起响应也。”

早在此前,何香凝就已经带头建立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团体,又发起缝制棉衣运动,组织妇女们一同给前线战士缝制棉衣。

中秋节前四天,何香凝组织的“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”更是直接上前线支援抗日。

要说抗日救国,要说妇女力量,何香凝不得不谈,毛主席口中的“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的一流人”。

展开剩余93%

1903年,在一场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,25岁的何香凝见到了伟大的孙中山先生。

孙中山先生会上说,中国要发奋图强、革命到底,响亮、坚定的声音在何香凝的心里激起千层浪。

后来,在朋友黎仲实的陪同下,何香凝前去拜访孙中山先生,这次两人近距离的会谈,更加坚定了何香凝想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夙愿。

何香凝就此参加了中国同盟会,进入盟会需要有两个介绍人。

但当时盟会清一色的男人,就何香凝一个女人,大家觉得她不在家里好好相夫教子,跑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捣什么乱,没什么人愿意她加入。

何香凝填写加盟书,上面只有黎仲实的签名,孙中山先生看了看,当着大家的面也在上面签了字。

何香凝的革命热情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,她一加入同盟会,啥脏活累活都干。

当时,大家合计,每次会议都在何香凝的家中进行,为安全起见,何香凝不得雇佣日本女佣。

女佣没了,何香凝只能自己干,自己家里的家务不说,每次开会盟友们的饮食起居,也都是何香凝一手包办。

1906年,她的丈夫廖仲恺接下孙中山先生的任务,只身秘密回国开展革命活动。

当时,何香凝已身怀六甲,知丈夫此行凶多吉少,但国难当前,又岂有儿女情长,他们是夫妻,更是战友。

(何香凝、廖仲恺一家四口)

于是,何香凝压下所有的不舍,把害怕咬碎了吞肚子里,以战友的身份写诗送别廖仲恺:

“国仇未复心难死,忍作寻常泣别声,劝君莫惜头颅贵,留取中华史上名。”

廖仲恺同志,家国仇恨还没有报,国人的心难以平静,我们怎么能在意这些儿女情长,幼稚地抱头痛哭呢。

必要时请做好准备献出你的头颅,要勇敢地去为我们的国家、民族奋斗,日后我们在中华历史上再相见。

当时,这对年轻夫妇,一个29岁,一个28岁,但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
还好,那次廖仲恺安全回来了。

道命运有多残忍,让廖仲恺回来,不是为了让他们团聚,而是要让何香凝亲眼看着他死去……

1922年,廖仲恺被劫走,何香凝打听到何人带走的丈夫,急得红白痢疾复发,心力交瘁,身体一下子就撑不住了,被送往医院。

像夫妻心灵感应到一样,廖仲恺偷偷寄出一封信,平复妻子的心情。

可一打开没读两个字,何香凝已经泪如雨下,信上写着:

后事凭君独任劳,莫教辜负女中豪,我身虽去灵明在,胜似屠门握杀刀。

生无足羡死奚悲,宇宙循环活杀机,四十五年劫尘苦,好从解脱悟前非。

开头就说了“我的后事交给你了”,要让她再怎么往下读?

信的前面,充分展现了廖仲恺视死如归的决心;可信的后面,廖仲恺又将这种赴死的决心视作解脱,视作对自己45年的苦难人生做个了结,何香凝读完这封信,伤心又心疼。

她从病床上爬起来,不顾狂风暴雨,直接杀了过去,对方看来的只有她一个弱女子,假惺惺给她温酒去湿。

何香凝把酒杯重重撂在桌上,满口冷气:“雨水湿了有什么要紧的,我这次来,还打算血湿呢。”

没想到,这句话真的把对方吓住了,火速把人放了,一接到丈夫,何香凝便迅速把他转移,回过神来的人追过来,扑了个空。

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人,没有舔到一点血腥,又怎么会善罢甘休?

1925年,在孙中山先生逝世5个月后,何香凝亲眼看着丈夫倒在血泊中,仿佛天地都只剩下那一滩血迹的颜色。

(廖仲恺遇刺地点)

“我把仲恺架起来,只见满地殷红,他衣服上的鲜血,还点点往下滴。”

但想通过杀死她心爱的人,来击垮何香凝的意志,是不可能的。

在回忆仲恺遇刺的文章里,何香凝说:“那时我的心里,说不清是悲痛还是愤恨,但没有惧怕。”

何香凝没有自怨自艾,处理完丈夫的后事,把“精神不死”的牌匾挂在门头,就立即投入新的工作生活中。

她学习进修绘画,她所画的雄狮,那两个眼珠子,在它脸上滚动着像两团蓄势待发的黑火。

她给女儿取名梦醒,希望祖国这头沉睡的狮子早日觉醒,而儿子廖承志,则是要求他切勿追求个人享乐主义,务必继承父母的革命意志。

在抗战爆发最初,何香凝就复电“训子杀敌”:“汝须努力奋斗御敌,勉为政府抗战后援,以竟汝父遗志。”

这封电报发表在1937年9月27日的《救亡日报》,训子之语鼓舞民心,一时之间传扬甚广,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感慨道:“有母性如此,中国不可亡也。”

何香凝还在各处发表抗日演讲,誓用尽自己所有力气,粉碎敌人的铁蹄。

还组织妇女抗日团体,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,“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,奋斗到底。”

(1937年在上海为慰劳抗日将士举办妇女慰劳会,坐者为何香凝)

上海沦陷后,何香凝前往香港,努力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,1939年她便带回了大量医疗等救命物资。

华侨每捐一笔款,她就送一幅画,前前后后不知捐出去多少,所筹到的钱她分文未取,全用于支援抗日。

张琼也说:“为了支援十九路军作战的军需,筹建伤兵医院,援助罢工工人,何香凝几乎把钱都花光了。”

什么都优先前线战士、抚恤战争遗孤,而她自己呢,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:“她吃饭时,常见的菜是一碗清汤,一碟糟白鱼(咸鱼)而已。”

在她家从没出现过一只鸡,她家有“常餐不可宰鸡进食”的规矩,因为一只鸡一元钱就是普通工农之家的三餐了,“咱家不可如此耗费”。

(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)

廖仲恺在世时,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,午饭常常只简单吃一碗云吞面。

这也是何香凝与孙中山先生的约定,在孙中山先生垂危之际,她就曾答应过他:

“要永远光辉地坚守革命的节操,当我设法解救大众苦难时,我宁可吃粗米红薯,和大众同样吃苦,分担大家的苦难。”

她做到了。

在廖仲恺离开后,何香凝不仅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,同样为国效力,甚至把革命事业弄得井井有条。

有人说她冷血,丈夫死了跟个没事人似的。

他们不是高估了廖仲恺在她心目中的份量,相反正是廖仲恺的份量十分重,何香凝才更要振作,振作!振作!一个人像带着两个人的使命,继续奋斗!

新中国成立那天,71岁的何香凝站在天安门城楼,她朝四周看来看去,像在找什么人,找着找着,难掩激动的泪水。

祖国的红旗迎风飘扬,也在她窄窄的泪河里飘扬着。

领导问她有什么需要的,生活上的或者当个一官半职,何香凝摆摆手说:

“我私人,对于国家无所希求,我既不要做官,亦不要富贵,能菜羹布衣以终生,于愿足矣。”

这份不慕荣利、唯念报国的纯粹,贯穿了她的一生,从青丝到白发,从一双到一人。

1972年,94岁的何香凝病逝。

(晚年的何香凝)

下次路过时,人间已无我,但我的我的祖国,依然是五岳向上,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,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,向着热腾腾的太阳。

何香凝对祖国的赤诚,追着47年前的那滩热血,一同融入这山河大地,与民族的脉搏永远同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CCTV4《我和我的祖国:何香凝 巾帼英气》

2、何香凝美术馆|那一年的中秋节——回忆何香凝先生的革命往事

3、济南民革|何香凝:“粗茶淡饭我也一样过得惯”

4、中国政协文史馆|何香凝:我的回忆

何香凝作品欣赏:

发布于:四川省